查看原文
其他

中国高射武器:抗日战争时期的高射机枪 型号繁杂 作战效果较差

hawk26 hawk26讲武堂
2024-09-07

抗日战争初期,日本军队的飞机统治了中国的天空。


为了扭转被动局面,中国政府进口了高射机枪和高射炮系统,还聘请了外国军事顾问。上世纪30年代后期,苏联和美国的战斗机飞行员来到中国,与中国军民一起抗击日寇。

本文为俄罗斯作家林尼克·谢尔盖撰写的《中国高射武器》系列的第一部分,本人翻译并编辑给大家分享。由于作者的局限性,其中存在某些错误,本人在翻译过程中并未进行处理,并不代表证实或赞同其观点,仅供有兴趣的朋友参考。


全文6500字,42张图片。

抗日战争中使用的高射机枪

抗日战争(1937~1945年),在中国军队9600人的标准步兵师中,应当配备274挺轻重机枪,其中重机枪比例为10%。在实战过程中,机枪总是无法满足需求。

中国兵工厂大批量生产的一款重机枪是勃朗宁M1917,口径7.92×57mm。该枪由约翰·摩西·勃朗宁和柯尔特公司联合设计制造,外观类似马克沁机枪,但结构更加简单。


三十节式重机枪。

中国版的M1917水冷式重机枪被命名为三十节式,这是因为第一批是在1921年10月10日(民国十年)生产的。

美军装备的M1917重机枪被认为是非常可靠的武器,但它的中国仿制品却质量不佳,射击时出现大量故障。但是,由于没有更好的机枪,中国军队继续使用这些机枪直至上世纪40年代末。部分三十式机枪还安装到自制的高射炮上。

还有资料显示,上世纪30年代后半期,中国政府采购了一批7.62×57mm口径的Ckm wz.30机枪,该枪是波兰仿制的勃朗宁M1917。


不是每一挺水冷机枪都叫“马克沁”被大家淡忘的三十节式机枪


处于防空状态的勃朗宁M1917А1机枪。

美国参加二战之后,从1943年下半年开始,蒋介石的部队开始接收.30-06(7.62×63mm)口径的M1917A1机枪。该枪的三脚架可以改变状态,满足对空射击的需求。

M1917A1机枪战斗状态全重47千克,采用250发弹带供弹,理论射速600发/分钟。由于采用水冷方式,这挺机枪可以长时间连续射击。


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的勃朗宁M1917A1机枪。

根据不同来源的资料,中国生产了7000~10000挺三十式机枪,接收了20160挺勃朗宁M1917A1。这些机枪后来都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装备,在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

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的MG.08马克沁机枪。

德国7.92×57mm口径MG.08马克沁机枪在中国非常受欢迎,与本世纪初的许多型号一样,中国军队装备的马克沁机枪是在海勒姆·史蒂文斯·马克沁的原始设计基础上,进行改进的产物。


高射状态的马克沁MG.08机枪。

上世纪30年代初,德国对马克沁机枪进行了现代化改造,为MG.08配备了对空瞄准具、可伸长的防空三脚架和肩托。理论射速提高到650发/分钟。同时,战斗状态的马克沁机枪重量超过了60千克,让转移更加费力。


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的民24式马克沁机枪。

1935年,汉阳兵工厂根据从德国购买的一套图纸,开始批量生产24式机枪。与仿制M1917的三十节机枪相比,这种德国MG.08的中国仿制型制造工艺更好,可靠性更高。

三十节、M1917A1、Ckm wz.30、MG.08和民二四式机枪在射击精度和火力密度方面比较接近,对空有效射程500米。


图说:德国马克沁MG08系列机枪历史演变 最具杀伤力的堑壕战利器


ZB-26是当时中国军队的标准轻机枪。

抗日战争期间,进口的捷克斯洛伐克ZB-26轻机枪,以及中国仿制型在中国军队中广泛使用。1927~1939年,捷克斯洛伐克向中国出口了大约30000挺ZB-26轻机枪。1927年,中国政府试图建立自己的ZB-26生产线,第一个仿制该枪的是位于天津的兵工厂。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hawk26讲武堂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